欢迎访问全国医院陪同网,无需等待直接预约专家号
专家号 普通号 高级专家号 代办住院 代取报告 代配药买药床位预定 检查预约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及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快速办理住院,检查,挂号
24小时咨询热线:15013055816
联系我们
专业医院陪同机构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5013055816
地址 :全国可服务各地均有分公司
联系人:天天
您的位置: 首页>>全国医院大全>>正文
全国医院大全
上海胸科医院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上海胸科医院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上海胸科医院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北京医院服务,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上海胸科医院科室紧张,如何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上海胸科医院就医不难,专业服务来护航“‘黄牛’横行时代,我们坚持合法代办:代挂号、代缴费、代取药,陪诊师全程陪护,用专业打破信息差,让看病更简单、更有尊严。”找专业的代办机构,5分...

咨询电话 : 15013055816

在线咨询
上海胸科医院科室紧张,如何医院跑腿收费标准?
上海胸科医院就医不难,专业服务来护航
“‘黄牛’横行时代,我们坚持合法代办:代挂号、代缴费、代取药,陪诊师全程陪护,用专业打破信息差,让看病更简单、更有尊严。”
找专业的代办机构,5分钟帮忙约到号,从车站接送到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一站式搞定,解决【上海胸科医院】挂号难,买药难,住院难的问题,专家挂号,办理【上海胸科医院】加快.检查加快,产科建档,医院跑腿收费标准,指名医生挂号.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首次“人机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其中有身高1.8米、步幅较大的“天工”,有身高82厘米、小巧灵活的“小海”,还有能续航6小时的“行者二号”。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以往人形机器人多在实验室等封闭环境定点测试,而此次马拉松赛是对人形机器人综合场景适应能力的系统性检验。通过这场“极限测试”,人们关心机器人如何实现从短途行走到马拉松竞赛的技术跨越。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台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
  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正在升温。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个地方政府已建立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基金。从事具身智能的企业数量在增加,融资规模不断提高。
  造一台像人一样的机器,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憧憬。从古书《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偶”的记载到20世纪早期出现“人形”外壳与机械装置的简易结合体,从中外科幻作品里的各种机器人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诞生,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从未停止。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行业发展起起伏伏,世界各国推出多种人形机器人,但总体发展较慢。
  如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突然加速?
  (一)机器人频频吸睛
  “每走几步就能遇上一个人形机器人。”3月底,参加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多位嘉宾表示,“感觉到了科幻片现场”“提前进入未来社会”。
  10多家企业的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携手“上岗”论坛,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场景:
  在开幕式表演太极的“夸父”,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是乐聚通研结合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形本体”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智能大脑”打造而成。它还是迎宾机器人,为公众解答疑问、提供讲解和指引服务等,碰到有人问路还能为其带路。
  在今年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德国公开赛获得冠军的“清华火神队”T1机器人,承担四项任务:开幕式上表演集体俯卧撑和一秒起身等高难度动作,在展馆内表演足球赛和特技,当迎宾引导,以及主持分论坛。
  从春节至今的两个多月里,社交媒体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人形机器人的爆款视频,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骑自行车等绝技,以高难度动作和拟人化互动刷新人们对具身智能的认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与其区别的概念是无身体的智能,比如,没有物理身体、完全依赖于计算和数据处理来实现智能行为的聊天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
  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
  今年以来,来自深圳的优必选和乐聚宣布其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
  人们从优必选最近发布的视频里看到,在极氪汽车工厂,两台高1.72米的机器人Walker S1面对面站着,它们同时向对方点了点头,随后张开手臂,协同搬运一个长1.2米、宽50厘米、高40厘米的物料盒。旁边还有机器人用“灵巧手”把零件放进盒子。
  乐聚公司创始人冷晓琨说,公司的机器人“夸父”在多家汽车厂实训两个任务——搬运箱子和分拣零配件。
  “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约为熟练工人的70%。”冷晓琨说,机器人还干不了像打精密螺丝等高级技工承担的复杂工作,而是干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活,如搬运大小、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等。
  “我们去年在车厂调研发现,自动化设备已承担80%以上工作,但在‘最后一公里’比如整装车间最后一条生产线还依赖人力,已有的机械臂、轮式机器人等设备没法完成,这样人形机器人就是合适的解决方案。”冷晓琨说。
  3月,东风柳汽宣布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计划上半年完成交付,这将是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车厂。
  “工业制造是我们最看重的,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优必选创始人周剑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为下一步更大发展做准备。
  最近,优必选还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30万元以下的全尺寸科研级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
  暂未打算让机器人进工厂的宇树科技,近期在京东、速卖通等海内外电商平台陆续“上新”。宇树产品有两类:四足机器狗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开发者。
  宇树产品在海外销售持续火热。不久前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美国的英伟达开发者大会上,宇树科技打出的机器人销售横幅引人瞩目。宇树市场总监黄嘉玮表示,去年宇树人形机器人销售到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核心用户是大学、科研院所、科技AI公司等。用户在宇树硬件上做二次开发。
  国内已有近30所高校购买宇树人形机器人,用于教学和研究。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师曾令栋说,他们围绕机器人做三方面开发,包括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行走奔跑跳跃,训练机器人感知环境后进行定位导航,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和认知智能。
  除了进入工厂、大学、科研领域外,还有人形机器人在进入特种行业。比如,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牵头研发的电力特种人形机器人,可承受零下40℃极寒和80℃高温,已投入应用,在深山老林精准查找故障点。
  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在加速。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北京、深圳有10余家企业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企业也竞相发布。
  在投资界,机器人公司热度日益升温。据创业投资和新兴科技行业数据服务商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0多家企业获得超60亿元融资。
  (二)加速因何而起?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世界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浑身缠满电线,每走一步需要45秒,每次只能走10厘米,笨重缓慢。
  本世纪初,日本本田公司发布一款酷似太空宇航员的人形机器人ASIMO(阿西莫),能上下楼梯,听懂语音指令。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tlas在跑步机上健步如飞,还能跳跃、旋转、翻滚等,它为灾难现场而设计,目标是在化学泄漏、建筑倒塌等危险区域替代人类完成开关阀门、搬运等任务。
  尽管在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但2018年日本本田公司宣布停止对ASIMO机器人的开发。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机器人虽然运动控制等能力广受好评,但由于价格高、维护困难等限制其实际应用,波士顿动力公司则被多次转卖。
  此后,人形机器人行业一度陷入沉寂。直到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突然加速发展。为什么?
  “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解释到。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出第一代医疗机器人。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熊蓉表示,传统机器人研究范式依赖于对人类运动肌理的数学建模,并通过寻求最优解来实现功能。这种方式高度依赖人类专家的经验,存在泛化能力不足的局限性,难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智能。
  “我们过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主要集中于感知层面的功能开发,如语音交互和视觉识别,这使得机器人只能执行预设程序的特定任务。”熊蓉指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这为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也是产业界的共识。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看来,近来对人形机器人推动最大的力量,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他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专注于机器人研发,企业在行业中率先上市。
  张进说,他们公司也曾尝试搞人形机器人,行走、肢体动作等不是技术难点,最大问题是造出的人形机器人没有“大脑”。
  专家观点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此前的人形机器人像一个“提线木偶”,依赖“预先编好的程序”或单一功能的AI,应用场景受限,而大模型的出现让机器人加速增长智慧,开始真正读懂环境,自主决策交互,打开了应用的广泛空间。
  多名受访专家提到2022年发生的一件事:特斯拉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车工厂搬运箱子、抓取金属棒的视频,并表示将规模化生产,成本可降到2万美元至3万美元间。
  “擎天柱接到指令后,不是按传统的编程执行,也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它能理解指令,自主决策,分解为多个动作实现,这就把机器人的应用上升到一个高度,让大家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张进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说,他2001年开始研究人形机器人,一直头疼的问题是机器人太贵,减速器、驱动器、电机等硬件成本高。特斯拉入局后,以做产品和建产业链的方式,把原来车厂的供应商带进机器人领域,给行业带来全新思路。
  人形机器人一般由大脑、小脑、本体三部分构成。它的研发有哪些挑战?
  以让人形机器人接一杯水为例——
  “大脑”把这一指令拆解为“杯子是什么?握杯子哪个位置?水在哪儿?怎么去?接多少水?冷还是热?”等多层级任务。这一过程中,“大脑”有大量识别、感知、判断、决策等计算,任何一环有疏漏,都会让指令失败。
  而走、拿、倒、递等具体动作,包括如何绕开一个挡路的凳子或抬脚迈过厨房门槛,则依靠“小脑”指挥。移动过程中,若突然出现了宠物,还要将信息反馈给“大脑”重新规划路径。
  今年以来亮相的一些产品,正是体现了“小脑”“大脑”等技术的进步。
  春晚宇树机器人的表演,被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小脑发达”,展示了很高的运动控制水平。因为“小脑”的特点是,其算法高度依赖围绕机器人硬件采集的数据,对与硬件之间的适配度有较高要求。
  3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具身智能在智能化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亟需一个具备多本体兼容性、多场景适应性和强大泛化能力的通用智能平台。”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说,“慧思开物”就是为了替具身智能产业补上通用软件系统这块重要拼图,助力人形机器人从执行单一任务向在复杂环境下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迈进。
  当下,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瓶颈仍是“大脑”。业界普遍认为,关于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这个被称为机器人“大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及其所在团队长期从事机器脑研究。他说,国内外在机器人“大脑”方面,还未有像大模型那样突破性的产品出现。
  “从智能化的核心,即大脑的软件部分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面向跨场景的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比较缺失。”张伟男说。
  硬件方面,张伟男表示,专门面向机器脑部分的专用算力芯片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普及。
  星海图人工智能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许华哲,研究方向聚焦在机器人“大脑”的能力,即具身智能的基础大模型。
  “真正的具身智能基础大模型,必须让机器人能够具备长序列的动作执行能力、语言指令的跟随能力等,同时灵巧性和泛化性较高。”他常以机器人做饭为例,描述他理想中“大脑”能达到的程度。
  “我想让机器人做一道松鼠鳜鱼,因为操作难度足够大——鱼是活的,又滑又黏,还有颗粒状的鳞片。不仅要处理活鱼,还得会改刀、油炸、炒糖色、浇汁、摆盘等,如果一个机器人能完成这些,证明它的智慧程度非常高。”许华哲说,他一度把这当成“一辈子的目标”。最近一年多,随着资本、人才不断涌入这个领域,许华哲变得比较乐观。不过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吃到机器人做的这道菜。
  最近,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针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人由此认为: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
  当记者把“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进入家庭”的问题提给多名业界专家时,他们的态度普遍谨慎,表示人形机器人能做一些复杂的动作,并不意味着它们能进入家庭,能动与能做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
  “具身智能爆发性成长依赖于软件大模型、数据合成训练、芯片算力等。”王田苗说,大模型最初通过问问题把自己训练成“文科生”,再通过学计算、分析、推理,训练自己成“理科生”,接下来大模型要训练自己成为“工科生”,要有知识、懂技能、会操作,并且和人协作。他估计两三年后会出现具身智能的各种应用,2035年以后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主角。
  “人形机器人目前要进入家庭场景还很困难。”熊蓉认为,3到5年可能在一些特定场景开始落地,要具备通用性则需要7到10年。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的团队,2021年入选参与中国宇航员人形机器人项目。他坦言:“相比进太空,人形机器人要进家庭完成任务,难度会更高,周期会更长。”
  张锐解释说,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有老人、小孩和猫狗,地面有地毯、地板、地砖、水泥等,平整度不一样,人形机器人走在不同地面摩擦力不一样,有倾倒风险。一块100多斤的钢铁,无论砸到人还是宠物,都是伤害。“从这个角度看,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以新材料通过化学变化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等。”
  在冷晓琨看来,未来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
  “很多人已经看到它会像家电一样便宜这个趋势,因为本体和‘小脑’技术已经有了,成本降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怎么让机器人像博士一样聪明,把AI智能运用到本体上是研究的难点。”冷晓琨说。
  (三)中国制造优势
  上海东南的临港和奉贤区交界处一个工业园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一期工厂坐落于此,这里也被业界称为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工厂。
  之所以被称为“量产工厂”,是因为今年1月,智元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其中包含731台双足人形机器人“远征A2”和“灵犀X1”,还有269台轮式通用机器人。
  记者看到工厂分两层:一楼是生产和组装,二楼是整机测试。与很多高度自动化的无人工厂不同,这里大部分环节都有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参与。
  “就像人有200多块骨骼一样,A2全身有400多个零部件。”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说,机器人不是组装在一起就完成,而只是刚刚开始。为了避免之后行走不稳或摔倒,它必须经过一道又一道的分项测试,比如单腿负重30公斤的深蹲,要进行2000次以上的测试。
  姚卯青表示,工厂去年7月投产,目前的上百名工人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和汽车行业,均在质量体系、生产运营体系、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能力,为每一个站起来、稳步走的机器人“保驾护航”。
  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不久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显示,上市公司百强中亚洲占73%,而中国占56%。
  “中国继续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初创企业正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当地应用的机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摩根士丹利报告称。
  除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还有两类企业在入局研发人形机器人:一类是领先的科技企业,如华为、科大讯飞等,它们从人工智能角度切入,为机器人提供“智能”;另一类是新能源车企,如小鹏、小米等,主要基于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在电池、芯片、传感器等供应链上可以迁移,在自动驾驶技术和AI模型的应用上有相似之处。
  “人形机器人虽然最早出现在国外,但真正产业化落地最可能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所有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术都有团队研究。”张进表示,在每个关键领域都会出现一些领先公司,有的专注做“大脑”,有的擅长做双足、胳膊等,大家会合力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生态。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表示,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研究已超过5年,目前重点研发“大脑”所需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接近自动驾驶L2初级阶段,期望尽早实现可量产并有商业价值的L3能力。
  东吴证券一份报告认为,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堪比2014年的电动汽车产业。随着国内量产的开始,即将开启10年的发展大周期。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点,是打通了与消费电子的供应链,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正在借鉴这一经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李泽湘说。
  “中国有潜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复制电动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不过,这一次的颠覆性影响可能远远超出单一行业,可能会改变劳动力本身。”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一篇报道引用美国半导体研究咨询公司分析师雷克·克努特森的观点。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几十年,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和客户,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奠定基础。
  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29万台,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应用程度最高。医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也大量进入医院、家庭。
  主营工业机器人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丰礼表示,他们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在做相应的技术储备。“我们未来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底气,就在于企业已拥有20多万家制造业客户,研制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可以第一时间给现有客户应用。”
  张进也表示,新松20多年来一直聚焦工业机器人,积累丰富的工业知识和经验。一旦工业领域出现人形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场景,新松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团队可以迅速跟进。
  业界普遍认为,工程师红利是我国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重要优势之一。
  我国40多年来持续投入高等教育,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万人增加到2020年1765.3万人,具有年轻化等特点。中国工程院2021年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工科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
  高校机器人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20世纪80年代,一些高校依托于自动化、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学科,成立机器人的研究机构。比如,198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机器人研究所,后来发展为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兴起,2016年教育部批准 “机器人工程”作为本科专业,至今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政策层面,从国家到地方均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清晰定位,并明确加速部署。
  工信部2023年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
  去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形机器人排在“创新标志性产品”专栏第一位。
  从地方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台支持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等产业的政策。
  人形机器人通往未来的路径已日渐清晰,需要合力加速技术爆发点的到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正在让中国走在机器人技术革命的世界前沿。
  (四)对未来的憧憬与警惕
  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场景: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专家表示,一些条件恶劣、场景危险的作业,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机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险性。
  虽然汽车、3C等制造业是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的重要场景,但目前国内外进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承担的仍是简单任务,效率均不及一般工人。
  例如,美国Agility Robotics公司负责人表示,工厂中的搬运是人形机器人最匹配的应用场景,其机器人Digit目前的电池只能支持连续工作1.5小时,之后要充电1.5小时,这决定目前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远低于工人。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要进入更广泛的真实应用,必须先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上海智元机器人的数据采集中心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约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搭建餐厅、奶茶店、家居等日常生活场景,上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机器人做家务——叠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银……每个动作需要机器人重复数百次。
  比如,在人类眼中极其简单的倒水这件事,机器人只有从高质量数据中才会理解,往杯子A里倒还是往杯子B里倒,杯子被临时移动位置时如何从容应对,而不是成为捣乱或摆烂的“智障”。
  智元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解释说,与大语言模型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不同,机器人需要去三维世界跟有形物体进行交互,这种数据不可能从互联网获取,只能通过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采集海量真实的机器人交互数据。智元研发团队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在做“大小脑”相关的研究,虽然难但必须突破。
  除了智元这样机器人公司开设的训练场,北京、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建立起人形机器人“技校”。
  冷晓琨认为,这些训练场把实际生产生活的场景抽象出来,通过人工操作机器人完成任务,采集多维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也就是“大脑”进行训练,成熟后再将模型部署到机器人,使它获得新技能,这是人形机器人未来两三年发展的核心工作。
  不少人担心“会被人形机器人抢饭碗”,记者采访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一名厂长告诉记者,前年招了约900人,去年招了450多人,今年只招了300人出头,还存在岗位空缺。很多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所以不是“机器人一上岗、人类就下岗”,而是确实有些活儿缺人干。
  熊蓉表示,人形机器人如果得到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决未来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不过,虽然未来人形机器人会给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可能给原有社会秩序带来挑战,产生伦理等方面的风险。专家警示这不仅关乎技术和商业,更事关人类的未来。
  人们会担心机器人不知何时会失控,人类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还担忧机器人的行为无法追溯和问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王天然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于机器人及其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如何对机器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如何引导机器人的行为和公共决策能够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成为机器人设计者、生产者、应用者乃至社会管理者都关注的问题。
  早在80多年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原则”,探讨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原则冲突;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原则的情况下,必须保护自己。
  “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原则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决策方式,但现实中的伦理问题往往是同一原则内部发生冲突,远比阿西莫夫三原则复杂得多。”北京大学教授刘哲说。他参与编写了《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2019)》,这项研究旨在为未来机器人伦理标准的制定乃至伦理法律治理奠定基础。
  刘哲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要具备与人相当的自主性还很遥远,但其自主性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重伦理方面的挑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其中研究。
  他强调,目前智能机器人的决策是一个“黑箱”,根据具体环境变化,依靠算法、数据等做出决策和行动。所以,全世界智能机器人相关的伦理文件,都要提出机器人系统“透明”“可解释”的原因。在进行伦理治理时,不仅要在设计机器人环节有伦理考量,还要有一个具备社会共识的伦理框架。
  “当机器人具备情感交互能力时,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张伟男说,需要制定伦理规范,进一步明确机器人的工具属性。
  人形机器人代表的不只是技术突破,也将对人类自我认知产生深刻影响。
  这场人机共舞才刚刚开始,它的舞步将关乎文明未来的律动。
  (本报记者熊争艳 姚玉洁 龚雯 杨思琪 郑可意 马晓澄 郭宇靖)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舉行。在21.0975公裡的賽道上,首次“人機共跑”,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20支機器人隊伍參賽,其中有身高1.8米、步幅較大的“天工”,有身高82厘米、小巧靈活的“小海”,還有能續航6小時的“行者二號”。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以往人形機器人多在實驗室等封閉環境定點測試,而此次馬拉松賽是對人形機器人綜合場景適應能力的系統性檢驗。通過這場“極限測試”,人們關心機器人如何實現從短途行走到馬拉松競賽的技術跨越。
  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臺宇樹機器人身著花棉襖登上舞臺,與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轉手絹,引起廣泛關註。人們驚呼,人形機器人來到普通人生活瞭。
  圍繞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正在升溫。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億元以上規模的產業基金。從事具身智能的企業數量在增加,融資規模不斷提高。
  造一臺像人一樣的機器,是人類由來已久的憧憬。從古書《列子·湯問》中偃師造“人偶”的記載到20世紀早期出現“人形”外殼與機械裝置的簡易結合體,從中外科幻作品裡的各種機器人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WABOT-1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誕生,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探索從未停止。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一行業發展起起伏伏,世界各國推出多種人形機器人,但總體發展較慢。
  如今,為什麼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會突然加速?
  (一)機器人頻頻吸睛
  “每走幾步就能遇上一個人形機器人。”3月底,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多位嘉賓表示,“感覺到瞭科幻片現場”“提前進入未來社會”。
  10多傢企業的近百臺人形機器人攜手“上崗”論壇,活躍在迎賓、交流、主持、表演等場景:
  在開幕式表演太極的“誇父”,身高1.7米,體重55公斤,是樂聚通研結合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人形本體”與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智能大腦”打造而成。它還是迎賓機器人,為公眾解答疑問、提供講解和指引服務等,碰到有人問路還能為其帶路。
  在今年機器人足球世界杯德國公開賽獲得冠軍的“清華火神隊”T1機器人,承擔四項任務:開幕式上表演集體俯臥撐和一秒起身等高難度動作,在展館內表演足球賽和特技,當迎賓引導,以及主持分論壇。
  從春節至今的兩個多月裡,社交媒體上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人形機器人的爆款視頻,展示前空翻、後空翻、騎自行車等絕技,以高難度動作和擬人化互動刷新人們對具身智能的認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進入公眾視野的新詞匯。它強調智能系統與身體的緊密結合,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來實現智能行為。與其區別的概念是無身體的智能,比如,沒有物理身體、完全依賴於計算和數據處理來實現智能行為的聊天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應用形態之一。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
  一些工廠、大學、科研機構、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機器人。
  今年以來,來自深圳的優必選和樂聚宣佈其機器人進入汽車工廠進行實訓。
  人們從優必選最近發佈的視頻裡看到,在極氪汽車工廠,兩臺高1.72米的機器人Walker S1面對面站著,它們同時向對方點瞭點頭,隨後張開手臂,協同搬運一個長1.2米、寬50厘米、高40厘米的物料盒。旁邊還有機器人用“靈巧手”把零件放進盒子。
  樂聚公司創始人冷曉琨說,公司的機器人“誇父”在多傢汽車廠實訓兩個任務——搬運箱子和分揀零配件。
  “機器人的工作效率約為熟練工人的70%。”冷曉琨說,機器人還幹不瞭像打精密螺絲等高級技工承擔的復雜工作,而是幹繁重、泛化性強、高度重復的活,如搬運大小、顏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揀不同形狀的零配件等。
  “我們去年在車廠調研發現,自動化設備已承擔80%以上工作,但在‘最後一公裡’比如整裝車間最後一條生產線還依賴人力,已有的機械臂、輪式機器人等設備沒法完成,這樣人形機器人就是合適的解決方案。”冷曉琨說。
  3月,東風柳汽宣佈采購部署20臺優必選人形機器人,計劃上半年完成交付,這將是人形機器人首次批量進入車廠。
  “工業制造是我們最看重的,能夠切切實實幫助客戶解決實際問題。”優必選創始人周劍表示,今年優必選的目標是生產約1000臺人形機器人,進入真實場景采集更多數據,為下一步更大發展做準備。
  最近,優必選還聯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30萬元以下的全尺寸科研級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
  暫未打算讓機器人進工廠的宇樹科技,近期在京東、速賣通等海內外電商平臺陸續“上新”。宇樹產品有兩類:四足機器狗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人形機器人主要面向開發者。
  宇樹產品在海外銷售持續火熱。不久前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美國的英偉達開發者大會上,宇樹科技打出的機器人銷售橫幅引人矚目。宇樹市場總監黃嘉瑋表示,去年宇樹人形機器人銷售到100多個國傢與地區,核心用戶是大學、科研院所、科技AI公司等。用戶在宇樹硬件上做二次開發。
  國內已有近30所高校購買宇樹人形機器人,用於教學和研究。上海大學工程技術訓練中心教師曾令棟說,他們圍繞機器人做三方面開發,包括實現復雜環境下的行走奔跑跳躍,訓練機器人感知環境後進行定位導航,提升機器人的自主決策和認知智能。
  除瞭進入工廠、大學、科研領域外,還有人形機器人在進入特種行業。比如,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牽頭研發的電力特種人形機器人,可承受零下40℃極寒和80℃高溫,已投入應用,在深山老林精準查找故障點。
  全國多地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產業佈局在加速。據瞭解,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10餘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鏈創新應用等領域。北京、深圳有10餘傢企業發佈人形機器人產品,上海、杭州、廣州等地企業也競相發佈。
  在投資界,機器人公司熱度日益升溫。據創業投資和新興科技行業數據服務商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具身智能賽道的50多傢企業獲得超60億元融資。
  (二)加速因何而起?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推出世界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1,渾身纏滿電線,每走一步需要45秒,每次隻能走10厘米,笨重緩慢。
  本世紀初,日本本田公司發佈一款酷似太空宇航員的人形機器人ASIMO(阿西莫),能上下樓梯,聽懂語音指令。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發佈的人形機器人Atlas在跑步機上健步如飛,還能跳躍、旋轉、翻滾等,它為災難現場而設計,目標是在化學泄漏、建築倒塌等危險區域替代人類完成開關閥門、搬運等任務。
  盡管在技術上取得顯著進步,但2018年日本本田公司宣佈停止對ASIMO機器人的開發。波士頓動力公司的Atlas機器人雖然運動控制等能力廣受好評,但由於價格高、維護困難等限制其實際應用,波士頓動力公司則被多次轉賣。
  此後,人形機器人行業一度陷入沉寂。直到近年來,人形機器人突然加速發展。為什麼?
  “長期以來機器人開發以編程為基礎,2022年AI大模型問世,能模擬人類的大腦,具有泛化遷移等能力,推動人形機器人這一新物種的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解釋到。上世紀90年代,他研制出第一代醫療機器人。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熊蓉表示,傳統機器人研究范式依賴於對人類運動肌理的數學建模,並通過尋求最優解來實現功能。這種方式高度依賴人類專傢的經驗,存在泛化能力不足的局限性,難以實現舉一反三的智能。
  “我們過去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主要集中於感知層面的功能開發,如語音交互和視覺識別,這使得機器人隻能執行預設程序的特定任務。”熊蓉指出,“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大規模數據采集和神經網絡訓練,讓機器人掌握更多隱性知識,這為研究開辟瞭新路徑。”
  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也是產業界的共識。
  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看來,近來對人形機器人推動最大的力量,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他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專註於機器人研發,企業在行業中率先上市。
  張進說,他們公司也曾嘗試搞人形機器人,行走、肢體動作等不是技術難點,最大問題是造出的人形機器人沒有“大腦”。
  專傢觀點用通俗的話解釋就是,此前的人形機器人像一個“提線木偶”,依賴“預先編好的程序”或單一功能的AI,應用場景受限,而大模型的出現讓機器人加速增長智慧,開始真正讀懂環境,自主決策交互,打開瞭應用的廣泛空間。
  多名受訪專傢提到2022年發生的一件事:特斯拉正式發佈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馬斯克展示瞭擎天柱在汽車工廠搬運箱子、抓取金屬棒的視頻,並表示將規模化生產,成本可降到2萬美元至3萬美元間。
  “擎天柱接到指令後,不是按傳統的編程執行,也沒有固定的運動軌跡,它能理解指令,自主決策,分解為多個動作實現,這就把機器人的應用上升到一個高度,讓大傢看到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張進說。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說,他2001年開始研究人形機器人,一直頭疼的問題是機器人太貴,減速器、驅動器、電機等硬件成本高。特斯拉入局後,以做產品和建產業鏈的方式,把原來車廠的供應商帶進機器人領域,給行業帶來全新思路。
  人形機器人一般由大腦、小腦、本體三部分構成。它的研發有哪些挑戰?
  以讓人形機器人接一杯水為例——
  “大腦”把這一指令拆解為“杯子是什麼?握杯子哪個位置?水在哪兒?怎麼去?接多少水?冷還是熱?”等多層級任務。這一過程中,“大腦”有大量識別、感知、判斷、決策等計算,任何一環有疏漏,都會讓指令失敗。
  而走、拿、倒、遞等具體動作,包括如何繞開一個擋路的凳子或抬腳邁過廚房門檻,則依靠“小腦”指揮。移動過程中,若突然出現瞭寵物,還要將信息反饋給“大腦”重新規劃路徑。
  今年以來亮相的一些產品,正是體現瞭“小腦”“大腦”等技術的進步。
  春晚宇樹機器人的表演,被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小腦發達”,展示瞭很高的運動控制水平。因為“小腦”的特點是,其算法高度依賴圍繞機器人硬件采集的數據,對與硬件之間的適配度有較高要求。
  3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全球首個“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
  “具身智能在智能化方面仍處於初級階段,行業亟需一個具備多本體兼容性、多場景適應性和強大泛化能力的通用智能平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慧思開物”就是為瞭替具身智能產業補上通用軟件系統這塊重要拼圖,助力人形機器人從執行單一任務向在復雜環境下自主決策和執行任務邁進。
  當下,限制人形機器人發展最大的瓶頸仍是“大腦”。業界普遍認為,關於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這個被稱為機器人“大腦”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張偉男及其所在團隊長期從事機器腦研究。他說,國內外在機器人“大腦”方面,還未有像大模型那樣突破性的產品出現。
  “從智能化的核心,即大腦的軟件部分來說,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數據,面向跨場景的高質量、大規模數據比較缺失。”張偉男說。
  硬件方面,張偉男表示,專門面向機器腦部分的專用算力芯片還需進一步研發和普及。
  星海圖人工智能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許華哲,研究方向聚焦在機器人“大腦”的能力,即具身智能的基礎大模型。
  “真正的具身智能基礎大模型,必須讓機器人能夠具備長序列的動作執行能力、語言指令的跟隨能力等,同時靈巧性和泛化性較高。”他常以機器人做飯為例,描述他理想中“大腦”能達到的程度。
  “我想讓機器人做一道松鼠鱖魚,因為操作難度足夠大——魚是活的,又滑又黏,還有顆粒狀的鱗片。不僅要處理活魚,還得會改刀、油炸、炒糖色、澆汁、擺盤等,如果一個機器人能完成這些,證明它的智慧程度非常高。”許華哲說,他一度把這當成“一輩子的目標”。最近一年多,隨著資本、人才不斷湧入這個領域,許華哲變得比較樂觀。不過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至少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吃到機器人做的這道菜。
  最近,人形機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針等視頻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不少人由此認為:很快可以買一臺機器人當保姆瞭。
  當記者把“人形機器人什麼時候能進入傢庭”的問題提給多名業界專傢時,他們的態度普遍謹慎,表示人形機器人能做一些復雜的動作,並不意味著它們能進入傢庭,能動與能做之間還有巨大的鴻溝。
  “具身智能爆發性成長依賴於軟件大模型、數據合成訓練、芯片算力等。”王田苗說,大模型最初通過問問題把自己訓練成“文科生”,再通過學計算、分析、推理,訓練自己成“理科生”,接下來大模型要訓練自己成為“工科生”,要有知識、懂技能、會操作,並且和人協作。他估計兩三年後會出現具身智能的各種應用,2035年以後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主角。
  “人形機器人目前要進入傢庭場景還很困難。”熊蓉認為,3到5年可能在一些特定場景開始落地,要具備通用性則需要7到10年。
  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銳的團隊,2021年入選參與中國宇航員人形機器人項目。他坦言:“相比進太空,人形機器人要進傢庭完成任務,難度會更高,周期會更長。”
  張銳解釋說,傢是一個復雜的環境,有老人、小孩和貓狗,地面有地毯、地板、地磚、水泥等,平整度不一樣,人形機器人走在不同地面摩擦力不一樣,有傾倒風險。一塊100多斤的鋼鐵,無論砸到人還是寵物,都是傷害。“從這個角度看,進入傢庭的人形機器人,不能是現有機械、電子結構的堆疊,而要以新材料通過化學變化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等。”
  在冷曉琨看來,未來進入傢庭的人形機器人,必須像傢電一樣便宜、像博士一樣聰明。
  “很多人已經看到它會像傢電一樣便宜這個趨勢,因為本體和‘小腦’技術已經有瞭,成本降低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怎麼讓機器人像博士一樣聰明,把AI智能運用到本體上是研究的難點。”冷曉琨說。
  (三)中國制造優勢
  上海東南的臨港和奉賢區交界處一個工業園區,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期工廠坐落於此,這裡也被業界稱為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工廠。
  之所以被稱為“量產工廠”,是因為今年1月,智元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其中包含731臺雙足人形機器人“遠征A2”和“靈犀X1”,還有269臺輪式通用機器人。
  記者看到工廠分兩層:一樓是生產和組裝,二樓是整機測試。與很多高度自動化的無人工廠不同,這裡大部分環節都有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參與。
  “就像人有200多塊骨骼一樣,A2全身有400多個零部件。”智元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說,機器人不是組裝在一起就完成,而隻是剛剛開始。為瞭避免之後行走不穩或摔倒,它必須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分項測試,比如單腿負重30公斤的深蹲,要進行2000次以上的測試。
  姚卯青表示,工廠去年7月投產,目前的上百名工人主要來自人工智能和汽車行業,均在質量體系、生產運營體系、供應鏈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和專業能力,為每一個站起來、穩步走的機器人“保駕護航”。
  知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不久前發佈的《人形機器人100:繪制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報告顯示,上市公司百強中亞洲占73%,而中國占56%。
  “中國繼續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初創企業正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當地應用的機會以及國傢的大力支持。”摩根士丹利報告稱。
  除瞭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還有兩類企業在入局研發人形機器人:一類是領先的科技企業,如華為、科大訊飛等,它們從人工智能角度切入,為機器人提供“智能”;另一類是新能源車企,如小鵬、小米等,主要基於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汽車在電池、芯片、傳感器等供應鏈上可以遷移,在自動駕駛技術和AI模型的應用上有相似之處。
  “人形機器人雖然最早出現在國外,但真正產業化落地最可能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所有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術都有團隊研究。”張進表示,在每個關鍵領域都會出現一些領先公司,有的專註做“大腦”,有的擅長做雙足、胳膊等,大傢會合力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產業生態。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研究已超過5年,目前重點研發“大腦”所需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接近自動駕駛L2初級階段,期望盡早實現可量產並有商業價值的L3能力。
  東吳證券一份報告認為,2025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堪比2014年的電動汽車產業。隨著國內量產的開始,即將開啟10年的發展大周期。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特點,是打通瞭與消費電子的供應鏈,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正在借鑒這一經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東莞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發起人李澤湘說。
  “中國有潛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復制電動汽車行業的顛覆性影響。不過,這一次的顛覆性影響可能遠遠超出單一行業,可能會改變勞動力本身。”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一篇報道引用美國半導體研究咨詢公司分析師雷克·克努特森的觀點。
  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幾十年,在工業、服務等領域積累大量技術和客戶,為人形機器人發展奠定基礎。
  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29萬臺,在汽車和電子行業應用程度最高。醫療機器人、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等也大量進入醫院、傢庭。
  主營工業機器人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吳豐禮表示,他們密切關註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正在做相應的技術儲備。“我們未來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底氣,就在於企業已擁有20多萬傢制造業客戶,研制出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可以第一時間給現有客戶應用。”
  張進也表示,新松20多年來一直聚焦工業機器人,積累豐富的工業知識和經驗。一旦工業領域出現人形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場景,新松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團隊可以迅速跟進。
  業界普遍認為,工程師紅利是我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優勢之一。
  我國40多年來持續投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全球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工程師隊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我國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1萬人增加到2020年1765.3萬人,具有年輕化等特點。中國工程院2021年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工科畢業生總量超過世界工科畢業生總數的1/3。
  高校機器人專業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20世紀80年代,一些高校依托於自動化、機械工程、計算機等學科,成立機器人的研究機構。比如,198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機器人研究所,後來發展為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傢重點實驗室。
  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興起,2016年教育部批準 “機器人工程”作為本科專業,至今已有超過300所高校開設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
  政策層面,從國傢到地方均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有著清晰定位,並明確加速部署。
  工信部2023年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顛覆性產品。
  去年,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志性產品”專欄第一位。
  從地方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臺支持機器人或具身智能等產業的政策。
  人形機器人通往未來的路徑已日漸清晰,需要合力加速技術爆發點的到來。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正在讓中國走在機器人技術革命的世界前沿。
  (四)對未來的憧憬與警惕
  人形機器人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應用?
  工信部指導意見提出三方面場景:服務特種領域需求;打造制造業典型場景;加快民生及重點行業推廣。
  專傢表示,一些條件惡劣、場景危險的作業,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機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險性。
  雖然汽車、3C等制造業是提升人形機器人工具操作與任務執行能力的重要場景,但目前國內外進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承擔的仍是簡單任務,效率均不及一般工人。
  例如,美國Agility Robotics公司負責人表示,工廠中的搬運是人形機器人最匹配的應用場景,其機器人Digit目前的電池隻能支持連續工作1.5小時,之後要充電1.5小時,這決定目前人形機器人工作效率遠低於工人。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未來要進入更廣泛的真實應用,必須先進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上海智元機器人的數據采集中心就是這樣一所學校。約4000平方米的空間裡,搭建餐廳、奶茶店、傢居等日常生活場景,上百名數據采集員頭戴VR眼鏡、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機器人做傢務——疊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銀……每個動作需要機器人重復數百次。
  比如,在人類眼中極其簡單的倒水這件事,機器人隻有從高質量數據中才會理解,往杯子A裡倒還是往杯子B裡倒,杯子被臨時移動位置時如何從容應對,而不是成為搗亂或擺爛的“智障”。
  智元聯合創始人彭志輝解釋說,與大語言模型需要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數據不同,機器人需要去三維世界跟有形物體進行交互,這種數據不可能從互聯網獲取,隻能通過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采集海量真實的機器人交互數據。智元研發團隊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是在做“大小腦”相關的研究,雖然難但必須突破。
  除瞭智元這樣機器人公司開設的訓練場,北京、上海的國傢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建立起人形機器人“技校”。
  冷曉琨認為,這些訓練場把實際生產生活的場景抽象出來,通過人工操作機器人完成任務,采集多維數據,然後將數據輸入具身智能模型,也就是“大腦”進行訓練,成熟後再將模型部署到機器人,使它獲得新技能,這是人形機器人未來兩三年發展的核心工作。
  不少人擔心“會被人形機器人搶飯碗”,記者采訪瞭解到的實際情況則更加復雜。一名廠長告訴記者,前年招瞭約900人,去年招瞭450多人,今年隻招瞭300人出頭,還存在崗位空缺。很多人寧願送外賣、也不願進工廠。所以不是“機器人一上崗、人類就下崗”,而是確實有些活兒缺人幹。
  熊蓉表示,人形機器人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可以取代人類從事危險、重復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決未來社會勞動力短缺的難題。
  不過,雖然未來人形機器人會給人類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也可能給原有社會秩序帶來挑戰,產生倫理等方面的風險。專傢警示這不僅關乎技術和商業,更事關人類的未來。
  人們會擔心機器人不知何時會失控,人類的權利在不知不覺中被侵犯,還擔憂機器人的行為無法追溯和問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專傢王天然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直接決定瞭公眾對於機器人及其技術的接受程度。因此如何對機器人的行為加以約束,如何引導機器人的行為和公共決策能夠符合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應該成為機器人設計者、生產者、應用者乃至社會管理者都關註的問題。
  早在80多年前,科幻小說傢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原則”,探討機器人與人的關系: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原則沖突;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原則的情況下,必須保護自己。
  “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原則是以規則為基礎的決策方式,但現實中的倫理問題往往是同一原則內部發生沖突,遠比阿西莫夫三原則復雜得多。”北京大學教授劉哲說。他參與編寫瞭《中國機器人倫理標準化前瞻(2019)》,這項研究旨在為未來機器人倫理標準的制定乃至倫理法律治理奠定基礎。
  劉哲認為,盡管人形機器人要具備與人相當的自主性還很遙遠,但其自主性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重倫理方面的挑戰,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註意力投入其中研究。
  他強調,目前智能機器人的決策是一個“黑箱”,根據具體環境變化,依靠算法、數據等做出決策和行動。所以,全世界智能機器人相關的倫理文件,都要提出機器人系統“透明”“可解釋”的原因。在進行倫理治理時,不僅要在設計機器人環節有倫理考量,還要有一個具備社會共識的倫理框架。
  “當機器人具備情感交互能力時,可能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張偉男說,需要制定倫理規范,進一步明確機器人的工具屬性。
  人形機器人代表的不隻是技術突破,也將對人類自我認知產生深刻影響。
  這場人機共舞才剛剛開始,它的舞步將關乎文明未來的律動。
  (本報記者熊爭艷 姚玉潔 龔雯 楊思琪 鄭可意 馬曉澄 郭宇靖)
  4Yue19Ri,QuanQiuShouGeRenXingJiQiRenBanChengMaLaSongSaiZaiBeiJingJuHang。Zai21.0975GongLiDeSaiDaoSh
医院跑腿收费标准服务范围:全国上海胸科医院医院跑腿收费标准均可服务主要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  4Yue19Ri,QuanQiuShouGeRenXingJiQiRenBanChengMaLaSongSaiZaiBeiJingJuHang。Zai21.0975GongLiDeSaiDaoSh

上海胸科医院医院跑腿收费标准?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微信号:A15013055816
专注全国代挂号,极速挂号,当天可看专家号
截止当天累计服务用户10943+

复制微信号

发表评论